挖掘“家门口”红色资源 擦亮青少年学党史“底色”
红色资源是鲜活的历史,是对广大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最生动的教材。在新的形式下,培育青少年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工作中,我们要注重挖掘“家门口”红色资源,擦亮青少年学党史“底色”,让红色精神牢牢地刻录在青少年的心底。
摸清资源“家底”,盘活红色资源。
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嫩江,清朝时期称墨尔根城,是国家三类革命老区,境内有古驿站、革命斗争、抗日战争、土地改革等遗址旧址,也有党史人物、英雄事迹许多许多。例如,嫩江市霍龙门侵华日军建的北岗炮楼遗址群、霍龙门侵华日军火车站遗址遗物,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铁证。再如,海江镇有土地改革时期牺牲的张海江烈士;长福镇解放初期在剿匪中牺牲的王长福烈士等。我们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寻找红色资源、挖掘红色故事,打捞革命印记,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把嫩江大地上的革命历史留存下来的遗址遗物,一个个、一件件、一处处登记造册,让“家门口”旧址、遗址等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真正成为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也让党史学习教育更有“地方味”。
突出多措并举,丰富教育载体。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红色资源如同回忆录一般,记录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传承着革命英雄留下的红色基因。如何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中入心入脑留印?一是让“家门口”红色资源底色“红”起来。我们要充分挖掘提炼嫩江红色文化,推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红色文艺、文艺作品,把革命老区党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古驿历史文化生动展现出来,激励青少年追寻先辈足迹,传承红色基因。例如,科洛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丁奎撰写的《科洛河畔的枪声》收集整理了科洛村抗战故事10多篇,成为青少年爱党爱国教育的活教材,在青少年心中树立起了英雄抗战的精神丰碑。“五老”张庆山撰写的《神驰嫩江驿站》,用驿路这条主线穿越时空、穿越历史的方式,展现了站人的来龙去脉和他们垦荒戍边的艰辛历程,是青少年研学古驿的“活化石”。二是让收藏在镇史馆的文字“活”起来。例如,科洛镇乡史馆、霍龙门镇乡史馆、塔溪乡史馆等都是一座座精神丰碑,这些大大小小的乡史馆里一份份史料、一件件物品、一张张照片是历史的见证,铭刻着嫩江人的永久记忆。“五老”应该深入挖掘遗存资料背后的红色故事,展示嫩江人在革命战争年代顽强拼搏的革命思想,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三是让深藏的故事“火”起来,在嫩江抗联英雄的足迹遍布南北东西,遍布嫩江大地,我们要深挖红色资源的“富矿”,把嫩江抗联的故事寻找出来,让红色故事深入青少年的心中。例如:霍龙门镇史馆被市关工委确定青少年教育基地以来,吸引了嫩江市各单位的大批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前来接受教育。霍龙门镇关工委利用清明节、“五四”、“烈士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学英雄精神,做新时代好少年”的主题活动,引导青少年在润物细无声中传承红色基因,2022年以来,他们先后组织青少年5000余人次到抗战遗址打卡,使青少年党史教育达到了入脑、入眼、入心的效果。2024年7月,嫩江市委书记刘铭亲率四大班子开展“重访英雄地,再学抗联史”党史学习教育,在霍龙门战绩纪念碑、霍龙门镇侵华日军罪证陈列馆,聆听了霍龙门大捷的故事,重温了入党誓词,瞻仰了霍龙门战绩纪念碑,倾听了霍龙门东北抗联的战绩,在职的处级干部受到了一次党性再教育、红色精神再洗礼。四是让红色教育基地“动”起来。为人们留住乡情乡愁,近年来,嫩江许多乡镇都建起了乡史馆。乡镇、学校关工委要经常组织青少年走进乡镇史馆,了解乡镇史馆图片、文物背后的故事,接受革命精神洗礼,从参观、瞻仰向体验学习、领悟转变,真正让青少年有“德”的熏陶、有“体”的感受、有“心”的净化、有“思”的升华,引导教育广大青少年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推动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走“新”更走“心”,将红色记忆牢牢植入青少年的心灵。让乡镇史馆真正成为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第二课堂,在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联兴乡关工委利用寒暑假组织青少年走进乡史馆,通过听讲家乡革命历史,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感悟红色文化,体会精神、收获信仰、滋养心灵。2022年以来,联兴乡关工委先后组织6批次青少年走进乡史馆参观学习,受众青少年达600多人次,让乡史馆成为青少年接受精神洗礼的“红色驿站”。
加强遗址保护,留住红色印记
千载光阴转瞬即逝,大多数遗物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剩下不多的遗址遗物,可供人们研究参观,追寻红色过往岁月。如何让旧遗址、遗物留印存痕,做到在青少年教育活动中,有址可循,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例如,嫩江境内有日军侵华飞机场遗址、霍龙门大捷战迹地遗址等,再如,嫩江烈士陵园、张海江纪念碑、霍龙门大捷抗战纪念碑、塔溪战绩纪念碑等。这些遗址、遗迹、遗物都是不可再生的红色资源,在嫩江大地上,每一处红色资源都弥足珍贵,每一处都需要修缮保护。所以,加大对这些遗址遗物修缮和保护已刻不容缓,各级政府要下大气力盘活家门口的“红色资源”,才能永葆红色文化的底色。例如,2021年,霍龙门镇党委政府对遗物的保护纳入工作日程,积极筹措资金10000多元,对抗战遗址遗物进行修缮和保护,让红色印记永不磨灭,留住红色记忆造福后人。
各乡镇广大“五老”也要积极行动起来,做“家门口”的红色资源的守护者,积极动员基层青年志愿者、妇联、老年协会等群团,发起红色资源守护、宣传等活动,通过红色遗址遗物保护知识传播、红色教育基地开发等,提升“家门口”的“红色课堂”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让“红色资源”转化为“红色教材”,在青少年学党史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打造“家门口”特色教育品牌,擦亮烽火嫩江的红色名片。
同时,杜绝“红色资源”破坏,让党员干部、青少年自觉遵纪守法。在现实中,有的地方的确存在一些破坏“红色资源”的行为,比如在遗址文物上乱写乱画、贴标语、打广告,擅自拆除、改扩建红色文化遗址、未经批准迁移烈士纪念设施等行为。
所以,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革命历史文物的修缮、开发和保护,切实把红色资源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用好活教材,发挥好革命遗址遗存、纪念碑等的宣传教育功能,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让“家门口”的红色资源“亮”起来、“燃”起来、“潮”起来。
历史因铭刻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朽。“家门口”红色资源承载着闪光的历史记忆,是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培育青少年家国情怀的阵地,我们要充分发挥“家门口”红色资源的隐性教育功能,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青少年血脉、浸入心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