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连池市高级中学校关工小组开展青少年日常法律风险防范专题讲座
知法于心守法于行
为强化高中生法律意识,帮助青少年认清日常法律风险,筑牢法治思想防线,我校10月29日特邀五大连池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关工委主任周芳敏,以“知法于心守法于行”为主题开展青少年日常法律风险防范专题讲座。本次讲座聚焦未成年人常见违法犯罪类型,通过“互动提问+案例剖析+法条解读”的形式,为全体师生带来了一堂生动且实用的法治教育课。
一、活动目的:聚焦风险痛点,构建法治认知框架
本次法治讲座的核心目的,是针对高中生辨别能力尚在成长、易受外界影响的特点,围绕“预防违法犯罪”与“学会自我保护”两大核心,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法律认知,具体可分为三个维度:(一)拆解常见罪名,消除认知误区。针对青少年易触碰的法律“红线”,讲座精选“聚众斗殴罪”“故意伤害罪”“诈骗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6类高频罪名,通过“先提问再解答”的模式,打破学生对“聚众就是多人打架”“没动手就不算违法”“借卡给人用不犯罪”等认知误区,让学生准确理解法律对各类行为的界定标准。(二)结合本土案例,强化风险警示。讲座专门选取五大连池市域内发生的真实案例,如“学生帮朋友出头聚众对峙”“出售实名手机卡助纣为虐”“参与‘跑分’转移‘黑钱’”等,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一时冲动”“碍于情面”可能引发的违法后果,从根源上杜绝侥幸心理。(三)兼顾“防违法”与“防侵害”,完善保护认知。讲座不仅聚焦青少年自身可能涉及的违法犯罪,还专门提及“强奸罪”“猥亵儿童罪”等侵害未成年人的恶性犯罪,明确告知学生“法律永远站在受害者这边”,并指引求助途径,帮助学生既知道“什么不能做”,也清楚“遇到危险该怎么做”,构建完整的法治保护认知。
二、从“被动听法”到“主动思考”实现深度参与
本次讲座未采用传统“单向灌输”的法治教育模式,而是以“互动交流”为核心,结合真实案例与情景提问,让学生从“被动接收法律知识”转变为“主动思考法律边界”。讲座全程穿插“你眼中的聚众斗殴罪是什么样的”“如何区别正常打闹和故意伤害”“借卡给他人诈骗算不算犯罪”等提问,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想法。当听到“学生帮朋友出头聚众对峙被追责”“出售手机卡助诈骗获刑”等本土真实案例时,学生们普遍面露凝重,深刻体会到“违法犯罪”并非“遥远的故事”,而是可能发生在身边的风险。尤其是在观看视频后,不少学生课后主动讨论“如果是我,当时应该怎么处理”,展现出对法律后果的深度思考。
三、活动意义:夯实法治根基,护航青春成长
本次“知法于心、守法于行”法治讲座,不仅是一次法律知识的普及,更是一次对高中生价值观与行为边界的引导,对学生成长、校园管理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案例+法条”的解读,学生们清晰掌握了6类常见罪名的界定标准与违法后果,纠正了此前的认知误区。讲座后,不少学生主动向老师咨询“遇到同学约架该怎么劝”“收到可疑短信该怎么办”,展现出法律意识的明显提升,从思想上筑牢了“不违法、不犯罪”的防线。
学生是校园的主体,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直接推动校园法治环境的优化。本次法治讲座精准对接高中生法律认知需求,通过创新形式与贴近生活的内容,实现了“普法”与“育人”的深度融合。今后我校关工小组将以本次讲座为基础,进一步联合法治副校长与司法机关,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活动,持续为学生健康成长、校园和谐稳定筑牢法治根基。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