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江市关工委深化红色文化教育 赋能青少年健康成长
近年来,嫩江市关工委立足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让红色基因根植于青少年的心灵,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五老”宣讲团,是嫩江市关工委红色教育的有生力量
市关工委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组织“五老”宣讲团深入社区、校园、乡村,通过“讲述+故事、讲述+歌曲、讲述+绘画、讲述+地方史、讲述+观红影”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红色基因传承活动。宣讲内容涵盖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知青精神、驿站文化历史以及和平年代的雷锋事迹等,形成了“不拘场地、时间、人数、对象、形式”的灵活宣讲模式。2022年以来,“五老”宣讲团为全市青少年、学生家长作宣讲达60多场次,受众达5.1万多人次。嫩江市科洛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丁奎10多年坚持到山河中小学打卡,为学生讲述革命英雄人物故事,在学生心中播撒爱国种子。
红色教材编撰,是嫩江市关工委红色教育的最大亮点。
市关工委组织“五老”挖掘整理本地红色资源编写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可读性强的红色文化教育读本,并将红色读本融入学校思政课中,为广大青少年提供高质量的思政学习读物。各中小学校充分依托红色文化教育读本,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读书活动,掀起党史及红色文化的学习热潮。如《嫩江抗战故事》《科洛河畔战马鸣》《峥嵘岁月·英雄无悔》《红色血脉党的枪》以及《神驰嫩江驿站》等,这些读本生动讲述了抗战时期发生在嫩江的30多场军民抗击日寇战例、嫩江驿站人戍边垦荒的奉献精神。特别是市关工委编辑的《历史不能忘记》一书,系统介绍了嫩江高峰森林公园、嫩江烈士陵园、嫩江墨尔根驿站博物馆等16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历史背景和精神内涵,让家乡的红色历史“可视、可听、可体验、可追溯”,引导广大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拓展教育形式,是嫩江市关工委红色教育的关键举措。
在第一届“青少年党史学习月”活动中,市关工委探索出室内宣讲与室外活动相结合、“五老”主讲与学生同台宣讲相结合、现场宣讲与线上宣讲相结合、社区“五老”宣讲与家庭父母宣讲相结合的“四结合”模式。例如,嫩江镇兴农社区“五老”为青少年宣讲红色故事后组织观看红色电影;九三小学推出手机微信版宣讲稿《小罗卜头的故事》,通过文字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扩大教育覆盖面;家长们在课余时间给孩子讲述潘冬子、嘎子、雨来等红孩子的故事后,带领孩子一同观看《闪闪红星》《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等电影,让爱国的精神在孩子们心中扎根。同时,在第一届、第二届“青少年党史学习月”活动中,各中小学校围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竞赛、书画比赛等活动,发动广大青少年踊跃参与,让红色文化成为班级、社团建设的亮丽风景线。九三小学、第二小学、建边小学等积极构建红色思政大课堂,组织开展听一个红色故事、学一首红色歌曲、看一部红色电影、绘一张红色手抄报、观一次红色旧址、写一篇红色心得等“七个一”红色主题教育活动,让红色基因赓续传承,红色文化深度传播。
教育基地建设,是嫩江市关工委红色教育的有力支撑。
嫩江市关工委与市委宣传部共同确定了16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包括解放战争时期嫩江战绩地、驿站博物馆、现代化农业科技园等。在青少年“游基地,学党史”活动中,各中小学组织青少年深入博物馆、科技馆、抗战遗址(遗迹)以及红色景点开展研学之旅,或亲睹红色文物,感受革命历史,让青少年研学实践中入情入景、入脑入心;或沿着红色足迹,追寻红色记忆,在游学体验中完成红色基因的薪火相传。2022年以来,嫩江16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后接待青少年参观、研学达6.3万人次,有效地引导青少年追忆红色记忆、重温革命初心。
创新传播方式,是嫩江市关工委红色教育的最佳途径。
为了赢得广大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和青睐,市关工委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展现红色文化资源,从革命历史中撷取典型人物、典型故事、典型片断,提炼内在精神,制作成微故事、微视频、微电影等形式,形成短小精悍、生动感人的红色文化作品。通过手机视频号、公众号、小程序等实现参观者互动,增强青少年的视、听、触多维沉浸式体验,凸显红色文化传承的感染力和实效性。例如,临江学校、黑宝山学校、九三小学等学校关工小组利用微视频的传播方式,每年传播校园各种红色主题活动500多条,青少年点击量达1.2万多人次,润物无声地完成了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帮助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有益的红色精神滋养,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认清自己的“根”和“魂”。
红色引领成长路,精准育人创特色。通过多渠道、多举措、多形式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提高了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历史认知,让青少年深刻认识到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的信仰根基、精神之源,激励广大青少年传承理想信念的火种,接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精神,走好人生奋进之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