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关工舞台上的“夫妻档”
在嫩江市关工委“五老”队伍里,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夫唱妇随、携手并肩、坚定前行,快乐地活跃在关心下一代的舞台上,人们都亲切地赞誉他们是关工战线上的“夫妻档”,他们就是科洛镇关工委“五老”---丁奎和郭玉梅。
夫唱妇随,共走关工路
丁奎是嫩江市多宝山镇退休干部,老伴郭玉梅是有52年党龄的农村老党员(曾任科后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兼任第三生产队队长)。2009年秋季丁奎被科洛镇党委聘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郭玉梅主动提出当一名“五老”志愿者。从此,夫妻俩结合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在青少年红色传承、关爱帮困、家庭教育、志愿服务等各个方面发光发热,带动全镇广大老干部、“五老”、青年志愿者积极为家乡的孩子们做实实在在的事儿,为关工事业增添了满满的正能量。夫妻俩经常感慨地说:“人生在世就那么几十年,生命短暂,在退休后有生之年,趁着自己身体健康,我们应当多做点对青少年有益的事儿。”
同心协力,讲红色故事
在组织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教育活动中,他们夫妻俩统一认识,把科洛镇历史红色故事写出来,讲给青少年听,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血脉,激发青少年的力量,培育时代新人。夫妻俩利用晚上闲暇时间,把退在科洛镇工作收集到的、调研采访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历史人物故事和历史红色事件编写成书籍。10年间,先后编写了《科洛河畔战马鸣》《科洛抗战故事》《英雄流血不流泪》等地方红色革命故事,达80余万字。为了宣讲好这些当地红色革命故事,夫妻俩把餐桌当作相互交流的平台,不仅精心讨论上课内容,而且用心设计上课的细节,例如:怎样开头,怎样叙说,怎样结尾,怎样与青少年互动等,甚至怎样遣词造句都认真推敲,可谓是字斟句酌。丁奎根据夫妻俩谋划好的思路认真撰写讲稿,成稿后,夫妻俩还要进行宣讲模拟演练,对宣讲中发现不当的地方细致地更改修正。老丁每次作报告时,老伴郭玉梅总是坐在下边当听众,以便发现不足之后,帮助老丁改进。10多年来,丁奎先后深入学校、村屯为青少年做40多场红色报告,他对老伴说:咱们对青少年思想教育,决不能讲空洞的大道理,要把发生在科洛的真实红色故事、英雄人物事迹讲给青少年听,对青少年人生“三观”教育更实际、更管用。当有人赞扬老丁讲得生动有趣,对青少年思政教育大有益处时,他总是乐呵呵地说:“军功章,有俺老伴的一半”。
齐心携手,救助困境生
丁奎夫妻俩都是热心肠,见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总是积极主动伸出援手。自从这对夫妻档走上关工路,就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关注困境生成长,绝不让一名家庭困难的学生在求学路上掉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夫妻俩可谓倾尽心思。最初,夫妻俩在每年春季开学走进校园,深入村屯、调查家访,掌握第一手材料,夫妻俩自掏腰包,见一个困境生立刻救一个,200元、300元、500元……紧靠自身的绵薄之力,对于解决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只是杯水车薪。2013年初,夫妻俩经过思索、商议后,决定利用各种人脉资源,奉行上门“化缘”的方式,通过不同渠道,登门拜访政府机关、民政局低保中心、社会组织、社会志愿者协会、红字会、教育局助学办、慈善机构以及爱心人士等实施救助困境学子。10年来,累计募捐救助金22.3多万元,救助大中小学困境生103名。其中,救助1万元以上困境生3名;救助1千元以上困境生61余名,500元以上150多名。辛慧玲是一个品学兼优的特困生,在辛慧玲12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还患有重度癫痫病,母女生活全靠耄耋之年的爷爷、奶奶维系,辛慧玲小学毕业后,产生了弃学的念头。丁奎和郭玉梅夫妻走访中了解辛慧玲的情况后,夫妻俩动员“五老”、党员、乡镇干部和志愿者,对辛慧玲助学从初中一年直到大三。2018年辛慧玲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海南省银行工作。她经常感激地对身边人说:“我的一切都是镇关工委‘丁爷爷和奶奶’给的,没有他们爱心的奉献,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一定以实际行动,汇报社会、汇报关爱我的好心人。”同时,夫妻俩还有意识地把科洛镇“五老”凝集在一起,动员“五老”们参与“同心牵手,助学圆梦”活动,为家乡困境学生捐款捐物。十几年来,夫妻俩带动“五老”李江、刘亚萍,李国群、孙兰英,刘明辉、陶薇,刘占忠、徐银环等10多个“五老”参与关爱青少年志愿活动,李江和刘亚萍、孙艳富和刘凤华,卢宝祥和李云兰,王秉志和王雅辉等“五老”夫妻共同参与关爱青少年志愿活动。每逢“六·一”、春节期间,夫妻俩组织“五老”们志愿为留守儿童、困境学生捐款捐物。11年间,他们先后救助特困生150多人,总计捐助资金21万多元,捐赠衣服鞋帽等780多件。
郭玉梅还把救助困境学生工作延伸到科洛村党员当中,引领多名党员、村干部、老教师等志愿参加救助困境学生活动,郭玉梅在党员会上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希望大家用温暖的双手,救助贫困家庭的孩子。”2019年---2023年来,他们先后为困境学生捐款6800多元;捐赠衣物鞋帽等433件。看着11年救助困境学生的记录单,夫妻俩欣慰地说:“我们还要努力发动更多的爱心人士,积极参与爱心奉献活动,将关爱困境学生的事儿坚持下去!”就是这样,这对夫妻档在捐资助学的路上,已执着坚定地走了11个年头儿,先后帮助200多名贫困学子实现读书梦。从个人救助到寻求社会团体帮扶,丁奎夫妻的足迹遍布了科洛镇。
同时,夫妻俩热心社会公益,把参与公益活动当作退休生活的一部分。丁奎经常活跃在公益一线,2018年以来参加各种志愿活动10多场次,服务时间达100多个小时。郭玉梅多次参加镇关工委组织的“五老”学雷锋、抗击“新冠”疫情、“三八”服务队等公益活动。2021年--2022年,郭玉梅为科洛镇村屯疫情防控站点捐物捐款1200多元。
敬老慈幼做家教榜样
在“五老”为家庭做榜样活动中,丁奎立下了“五爱五恨”的家训,“五爱”包括爱互敬互让、爱勤劳简朴、爱忠实信用、爱整齐清洁、爱孝敬父母等,“五恨”包括恨不孝儿女、恨争吵打骂、恨懒惰浪费、恨欺假抵赖、恨杂乱肮脏等。多年以来,夫妻俩一直努力以家训“以孝立身、以德树人、以俭持家、以廉传风”为行动指南,以德治家。丁奎岳父郭金祥是抗日战争的老战士、有着78年党龄的老党员,因在淮海战役中负了重伤,治愈后留下许多后遗症,行动十分困难,大小便需要身边有人照顾。10多年来,夫妻俩轮班日夜守护父母的身边,照顾老人的起居。10岁的外孙子于丁一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也学着做捡桌洗碗、擦地打扫卫生等家务活。于丁一说:“姥爷、姥姥每天都护理太姥爷、太姥姥,我也长大了,也要替姥爷、姥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儿”。丁奎经常把“五爱五恨”的家训讲给于丁一听,并告诉她“以孝立身、以德树人”的道理。同时,她还把岳父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英雄事迹,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宝贵财富,也作为教育子孙后代的传统教材。结合“孔融让梨”的故事、雷锋事迹、铁人精神等,教育鼓励孙辈于丁一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少年。夫妻俩还不定时地与儿女一起开个家庭会议,教育儿女独立自主、积极向上、热心助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丁奎夫妻俩用自己朴素感人的家庭教育故事,传递着最饱满、最有力的榜样力量,推动了“孝老爱幼、崇德向善、立德树人”的中华传统美德,在科洛大地上播种发芽、生根结果。今年6月27日,科洛镇关工委组织召开“庆·七一”座谈会。在座谈会后,丁奎、郭玉梅带头为困境生捐赠衣物35件,同时夫妻俩还带着孙辈丁一捐赠书包5个、笔103支、文具盒4个。老知青杨宝岭和周玉玲夫妇闻讯也赶来“凑热闹”,主动捐献各类衣物61件。
志趣相同歌颂关工情
在闲暇之余,丁奎喜欢创作诗文,夫妻俩共同探讨诗词创作,丁奎每创作一首诗,都高兴地诵读给妻子听,有时郭玉梅还给丈夫提出修改意见。夫妻俩翔游诗海,琴瑟和鸣,在共同写诗的过程中,夫妻俩互相启发,从对方的视角和经验中获得灵感,从而创作出独具特色的作品。10多年来,丁奎在妻子的支持下,共创作诗歌2900余首,成书10本,编辑了《笔痕心曲》《笔耕心田》《笔弹心韵》《笔墨心声》《笔抒心辞》等五部诗集。另外,撰写散文《战友之歌》,以及《红军血脉党的枪》等中、短篇小说等达100万余字。其中:关心下一代的诗歌110多首,在国内、省市刊物发表。他的大部分诗篇、文学作品都是歌颂、抒发关工人的情怀。
无怨无悔关工路,风霜雪雨不辞苦。如今,已经是古稀之年的丁奎和郭玉梅,依然秉承着一颗炽热、矢志不渝的初心,与善同行,用大爱与奉献描绘着最美“夕阳红”。
【关闭】